1997年7月1日,香港回归祖国。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,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。对于70后、80后来说,看回归直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。
那些年,香港繁荣似锦,无数人挤破头想要去香港,可以说是香港最好的黄金时代。我们从电视里看到香港街头的车水马龙,熙熙攘攘的市民,行色匆匆的节奏感无处不在。
各行各色的广告牌、闪烁的霓虹灯,杂而不乱。在这样带着商业色彩的城市里,又不乏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。
官方数据显示,从1997年到2016年,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.37万亿港元增至2.49万亿港元。从1995年起,香港连续23年被评为“全球最自由经济体”。
在这些数字背后,无数个财富故事在香港上演。写字楼里有白领通宵达旦地加班,办公室里二十四小时不熄灯,不少内地青年到香港寻找创业机会。

那些年,港乐称霸一方,有着永远唱不完的粤语金曲。以Beyond、谭咏麟、陈百强等香港歌手为代表的难忘金曲,成为香港回忆的背景音乐伴随着一代人长大,不知道他们曾是多少人的青春或童年。
在电影院里看《我的少女时代》,女主角被工作的压力和爱情的琐碎弄得疲惫不堪的时候,老式录音机里一首《忘情水》,又把观众带回二十年前。
那是磁带流行的年代,是唱片能卖出几百万的年代,很多女孩子像电影中一样,用红色的卡机带,爱上一首歌,就唱了很多年。
那些年,港剧霸占荧屏,电视机里充斥着TVB剧集。那些看TVB长大的孩子,在港剧中学着成为一个大人。医生、法官、察、记者、律师,所有这些电视剧里频繁出现的角色,现在或许就是那些孩子所从事的职业。

二十年后,提起许,大部分人脑海里出现的还是和赵雅芝撑伞漫步在雪里的周润发。因为济公再次走红的陈浩民,在97版的《天龙八部》里饰演翩翩佳公子段誉,成为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。
那些年,香港电影,很多影迷在谈起香港电影文化时如数家珍。有的人被成龙的拼搏精神感动,有的人被王家卫的迷离折服,有的人被周星驰的无厘头逗乐。
在这二十年里,在香港电影里看到了港人的生活和香港社会的明暗角落。在那个繁华的年代,是过去中国电影最蓬勃的一道风景。
里面那些打打闹闹的场景看似平白朴实的对话,过了很多年重新回味后,才读出年少时未曾感受到的意味。
很多年之后,我有个绰号叫做西毒,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, 只要你尝过甚么叫妒忌, 我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, 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。
她说,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,如果什么都可以忘了,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,那你说多好。
那些年,和大陆的家长一样,几乎孩子一出世,香港的家长们就要考虑孩子求学这件事。香港这个地方并不大,但是在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区域,却又五百多所小学。在香港办学比较自由,有社会团体办学,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。
它的国际化水平高,教育体系融合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教育的双重特色,对香港身份居民的子女可享受十二年免费的优质教育。
二十年过去了,当我们再次提起“香港回归”时,那些匆忙远去的岁月又回来了。许多人对那一年的自己都记忆犹新。
那年还在读初中,记得那天中午电视上都在直播香港回归。那天的午饭很丰盛,做了很多好吃的,能感受到那种回归的喜悦。
我那时候还没上初一,刚刚小学毕业。新闻里天天报道香港回归,我爸爸妈妈的学校和单位都组织关于香港回归的比赛和活动。当时我就特别想去香港看看,后来也算达成夙愿,在香港读了研究生。去香港读研可能就是那时种下的种子。